石城石的基本特征
石城石,基本原料为石料,据1993年地矿部测定为绿泥绢云母
板岩。
硬度为莫氏3-4度。石质密度为0.01-0.03。自身吸水率0.22%。该石温润如玉,抚之如小儿肌肤。磨墨无声,发墨而不损毫。耐冻。视轻实重,敲之有木声及金属声。呵气成珠。
一、光泽度
石城石绝大部分温润度均佳,特别是水坑润度好,颗粒细小而均
匀,用手摸上去温润且光泽强。根据十余年来的经验,有三种石头
光泽度最好,黄冻石(包括石眼、冻斑)、火奈石、黑色石。
二、颜色
石城石的颜色十分丰富,真可谓五光十色。但基本上以猪肝紫,青黑紫、黄、绿色为多,其余有梨黄、菊蕊黄、淡黄、蛋黄、金黄、橙黄、浅黄、土黄、灰黄。绿有墨荷绿、柳绿、青草绿、碧绿、翡翠绿、鹅灰、灰黄。紫有端砚紫、猪肝紫、青紫、深青紫。黑色有灰黑、墨黑、浅黑。蕉叶白更少。霞红、暗红、橙红更少见,只作为金晕出现。
三、纹饰石品
按照天然纹理来分,主要有黄绿刷丝组成的山纹、水纹、木
纹。亦有和其它名砚一样的眉纹、青花、金星、石眼、金丝、银
线、冰纹、黄膘、火奈、黄冻、鱼脑冻、黄冻斑、玉带、彩带、墨
渍、散点青花、小雨青花等等。每方砚石不一样,层出不穷,形态
各异,百态千娇。切开后,形成天然山水图案(少量)亦有人物、
飞禽、走兽、游鱼(更少),其刷丝如画中的皱法,以披麻皱法居
多,规范生动,细腻分明。酷似中国画(十分难得)。
四、成岩分布
分山岩和水岩二种。
目前开掘的山岩有:义传坑;加根坑;半坡坑。水岩坑一个。
以“义传坑”的石质为佳,石品多、花色全。
其中主要是“双条花石”,即是颜色黄绿相间的花蕊石,指一
块石料中有二条花色带,带宽1-3寸不等,基本平行生成。隔间有3-
5寸的猪肝色石或青紫色石。数量极少,很珍贵。
其次是“单条花石”,也是花蕊石,但色带只有1寸左右,色纹亦具佳。
又其次是“七层糕”石,侧面显示一块石中有5-7种颜色,有
土黄、土灰、紫、淡紫、浅绿、墨荷绿、淡黄灰等也很可爱。一种
颜色一层,径渭较分明。每种颜色层厚0.1-1公分左右,色层之间粘
结得不十分紧密。“七层糕石”可用,但没有“双条花石”及“单
条花石”那么名贵。
五、还有二种比较珍贵的石料
其一,整块猪肝色石的一边,遍布薄薄一层的嫩黄或菊蕊黄,
或稍厚的绿黄石层,也是径渭分明,非常艳丽,叫“一面金”。
其二,整块石的一面的石皮是赭橙色的黄膘,膘下有一层黄冻
或鱼脑冻。冻下的大部分是猪肝色石。艳丽非常。是雕刻设计制砚
的好材料,但数量极少。叫“三层宝”。
在“义传坑”石中,还有一淡草绿或浅绿、鹦鹉绿的石料,
类似洮河石,数量较多,不夹花蕊石,专用雕刻尚可。
“加根坑”石,以墨绿、土黄、浅黄、蛋黄为主色,也含夹有
翠绿、浅黄刷丝的花蕊石纹,也能形成天然石画图案,相当漂亮,
可惜裂缝太多。
“半坡坑”石,块石表皮下大都有一层土黄,一层墨绿相间的
排列石,层厚1-3寸不等,层内为墨绿、淡绿(墨绿为多,淡黄色较
少)溶结在一起。多数图案乱杂无章,少量也可形成天然石画图
案。且孔隙较大些,颗粒稍粗,易吸水、吸腊。光泽度比“义传坑
石”稍差。
水坑石:是一种彩带石。石质温润,裂缝较少。平面显示五
色彩带,颜色相同,多似竹纹。但墨绿色的彩带带特硬,若莫氏6-7
度,其余色带仅3-4度,加工起来较费劲。
石城石有美中不足之外的是:整块大石较少。可能是因为与
开采方法有关。另据地矿部专家介绍,也与这里的山石,经过千万
年来几次重大的地壳变动有关。所以小块石多。
总之,石城石石品丰富,石色齐全,石质好。不愧是上乘的制砚材料。
最后,石城砚自清代失传之后,于1991年重现异彩至今时
间极短,仅十几年光景而已。斗胆将一些见识汇报如上,仅供参
考。其目的是“抛砖引玉”。本人诚心敬请各名家、学者、方家批
评指教。
作者:石城痴砚堂主 江华基
二00二年六月六日